作者:莫善贤
(一)补锅的声音犹在耳际
很久很久以前
七十二行有补锅
一担竹筐,不是货郎
一头小红炉,一头锅
花鼓戏的人物再现
真人真事,光明磊落
风尘仆仆走村串寨
不停吆喝,补锅补锅
就地取材,安营扎寨
铸铁的,大口小口均可
大洞,小洞
办法总比困难多
支起小炉灶,拉起小风箱
炼钢炉,红红火火
补锅匠艺高人胆大
敢在红炉取火
一个小布垫,一根布条子
在手上,巧妙配合
钢水滚滚,装在小锅
趁热舀出一勺,不由分说
犹如火中取栗
胆大心细,近火不惧火
沾到破裂处
巧妙逢合
不用针,不用线
小小红炉,挽救烂锅
补锅匠铁打的汉子
以柔克刚,不怕火
修旧如新,百姓口碑
补锅,坚定承诺
传说女娲补天
现实中补锅不是传说
(二)锔缸
补锅、打铁,手艺五花八门
一个锔缸匠走街串巷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
往事不如烟,我久久难忘
师傅的本事是把坏缸变成好缸
司马光砸缸的那种缸
小到小的茶壶,米缸
大到能装几担水的大水缸
那时,手艺人走街串巷
嘴里不停的喊着补缸
老百姓家庭都不太富裕
缸坏了,都不舍得扔
补缸师傅要价也很实在
一心一意,有益街坊
小铁锤在钢针上不停敲打
打出小孔,一旁毫无损伤
再用锔钉轻轻铆上
就像绣娘巧手针线一行行
象花朵,象长虫
古典典雅,飞出凤凰
一个个补丁错落有致
心灵手巧补出新花样
补起来,废物利用
不似原装,胜似原装
(三)木杆秤
一根直溜的木杆
可以用来做秤
经过抛光打磨
结实木杆华丽转身
老艺人在秤杆上面点星星
半两、一两,半斤、一斤
深刻印象,一丝不苟
加上一个秤砣,特别精准
可以称任何的物品
可以称天地良心
农牧市场上农民的交易
离不了这秤作公证
不会作弊,不会矫情
忠于职守认认真真
看样子朴实无华
却是一个公道人
抬头低头,明察秋毫
众目睽睽真的无法骗人
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沉默寡言无心有心
(四)渐行渐远的打铁声
一家铁铺,一个风箱火炉
铁钳铁锤,热气哄哄
铁匠预短不预长
敲敲打打,不停运动
铁屑是最美的花
无需阳光雨露同样绽放颜容
打铁,硬碰硬铁花飞溅
热气腾腾,如沐春风
拾得烘炉一片雪
只是一场虚幻的梦
打铁从来真实不虚
不停锻炼,才能实现初衷
木炭被风箱吹红
师傅的腰弯曲如弓
坚实的大铁墩挺直腰杆
任大锤小锤,岿然不动
抡大锤的是徒弟
握小锤的是师兄
小锤指哪打哪
心有灵犀一点通
热情似火,挥汗如雨
轻重缓急,节奏互动
打一把砍柴的刀,一把割禾的镰
看似简单,却是偷不了半点工
铁匠,匠中之匠
实打实,首当其冲
毫无夸张的力气活
比铁还硬,自信从容
锤是打击的最好工具
炼在火红的炉中
打铁先要自身硬
实打实的道理,巧夺天工
有炉火陶冶无往不胜
心灵手巧才会出品精工
意志在不折不扣的坚持
少一锤信誉也会落空
农耕社会离不开农具用具
铁匠铺,用铁打造林林总总
保留老祖宗薪火相传的智慧
大到犁耙,小到铁丁针筒
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
家家都会见到铁制品的颜容
漫长岁月里,充当主角
贴近生活,紧紧相随劳动
且行且远 走进博物馆
曾经,打铁趁热八面来风
如今,成为稀罕工艺
故事、剧情,正在翻页当中
(五)更夫
一个古老的职业
几乎销声匿迹
拿着竹梆子,在夜间巡逻
独行侠,不停喊着平安无事
大街小巷,少有人迹
敲响梆子,让人睡个安稳踏实
梆梆的声音,平安的声音
古老原始的工具
打更人有一双不眠的眼睛
能看透黑夜的蛛丝马迹
小偷小摸,无法逃遁
声音的力量,坚定不移
听来举重若轻
三更四更一直打下去
与公鸡打鸣不谋而合
梆梆的声音,夜里摇篮曲
谁也不会嫌烦
长久的依赖在心底
没有喧嚣的夜晚
你的出现,最是当时
不用荷枪实弹
不用手持刀具
正念自有保安的锦囊妙计
一人辛苦,大众得益
(六)烧猪
北方喜欢烤全羊
我们家乡喜欢烧全猪
二者异曲同工
都是火上功夫
一整个肥猪抹上佐料
吊着放进一个大火炉
砖砌的炉有特别讲究
足足有一头猪的高度
点燃木炭,烧红红炉
把盖子盖好,火候是师傅
慢火的烤,猪皮金黄爆珠
香喷喷,口水打不住
龙舟赛赢者的最高奖赏
一头完整的烤全猪
逢年过节的饕餮大餐
吃到烧猪肉,倍感幸福
香喷喷,肥而不腻
啵啵脆,口感真舒服
猪肉有各种各样的吃法
有年头,非遗传承的礼物
【诗歌作者简介】
莫善贤,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图右为作者:莫善贤,近照)
品一组来自生活的诗
——读莫善贤小城往事诗组有感
作者:唐金凤(静湖金波)
诗人是生活的有心人。是生活的猎手或者捕手。捕捉生活诗意。盆满钵满。
生活生诗意,在诗意中国诗意栖居,时时处处,诗人在哪里都能寻到诗意,入屏,入目,入画,入心,入诗。诗人在哪里诗歌就在哪里,或者说,诗歌在哪里,诗人就在哪里,比如《诗经》,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诗人的诗意目光是敏锐而深情的。无论在城市乡村,他总用这敏锐深情的目光打量和抚摸周围的世界,然后独树一帜,然后别出诗材,然后用自己的“赋比兴”,写自己的“风雅颂”。
这些书写是有人间温度的,是有深度广度宽度和厚度的,是有意义的有意思的有人文历史哲学表里的,是有用的了不起的裁剪和编织,打捞和采撷,然后酝酿,然后发酵,然后有如醍醐,有如美酒香茶,真诚捧到读者们面前。
这一组书写藏在民间深处老手艺,文字也如老手艺一般地道靠谱,行云流水,娓娓道来,以怀旧的笔法入诗,领你(读者)进入大巧若拙的市井百态的可爱肖像群体与场景,那些个“场”是诱人的热乎乎的生活,而你作为“人生逆旅我亦行人”的读者就围在旁边,参观,进而热忱参与朴素生活本身。补锅,锔缸,打铁,打更,称天地良心。
让人想起古朴浪漫的泥人张泥塑,那些让人百般心上,反复观摩流连忘返的作品,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眼角眉梢尽是对生活的热爱,是付出之后的得到。仿佛在清明上河图中听到方言土语的吆喝,心泉眼泪瞬间热乎乎的。
鲜活的文字和语调,名词动词见缝插针,缝着一首首诗歌脉络,让众多鲜活的人物和场面在稿纸上立起来。让你穿越其间,返回到历史的揭街市。心不再浮躁,逐渐沉稳踏实。
组诗中的每一首都别具匠心,都有画龙点睛的要义。
我见诗歌,诗来见我,我们跟着诗人的诗歌去历史深处旅行,代入,去见三百六十行踏实生活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人,去到火热诗歌现场,去向他们学习,学习生活的真谛,去寻找祖训一样的修身齐家的根本要义。
《补锅》中联想到“女娲补天”很是巧妙,还有信手拈来“花鼓戏”的意象让人浮想联翩,告诉人们“ 以柔克刚,修旧如新,坚定承诺,百姓口碑”的品格多么重要。
《锔缸》带你“走街串巷”,司马光,绣娘,花朵,长虫,凤凰,更多的意象把历史拉长,充满弹性,耐人寻味。“一心一意不是原装胜似原装”
《木杆秤》更有哲学深意,“点星星”“秤砣”“不会作弊”“忠于职守”“朴实无华公道人”“抬头低头”“无心有心”,每一句都有诗眼睛。
打铁的场面更是热烈,“预短不预长”的民间智慧比比皆是,“硬碰硬”的铁花“如沐春风”,“拾得烘炉一片雪”衬托主景,告诉我们“真实不虚,不停锻炼才能实现初衷”。木炭,风箱,弓,所有的物象都赋予人性,拟人的诗歌,更活泼传神生动。
更夫的“不用荷枪实弹,手持刀具”,则更有深意,耐人深思。
《烧猪》一首则有《舌尖上中国》某一章节的美好诠释,让诗人领着我们欣赏的目光向生活更深处穿越流连,遇见美味大餐,令人口舌生津大快朵颐。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诗人写自己的诗歌,让你见到一棵巨大的榕树,垂下如林的根雕。有了如此的诗意底气,诗人总会在诗歌森林中站稳自己的脚跟,扎根大地,长成自己的一片诗林。
(作者:唐宝凤,近照)
【作者简介】唐宝凤,笔名,静湖金波。唐山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河北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畿东文化与艺术》编委。《一句话微诗》主编,不同题材和体裁的小说,诗歌,散文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被《中华诗词》《诗选刊》《中诗报》《唐山文学》《河北文学》《中国阴山诗选》《中国荒原诗选》《中国微信诗歌脸谱》《一线诗人样本》《诗人艺术家》《东北文学界》《山东诗歌》《青年文学家》《世界经典文学荟萃》《天下女诗人诗刊》《麦浪文艺》《辽沈晚报》选录。中国作家网会员作家,中国诗歌网会员诗人。
主编:安娟英